香港觀天會
Space Observers H.K.

二零二零年香港太空館<講座系列>
    「天文研究與發展」
(香港太空館 香港觀天會合辦)

由於疫情關係,<講座系列>「天文研究與發展」第五節和第六節,決定更改日期至五月三十日,請各位參看本會網頁,香港太空館網頁香港太空館通告

地點:香港太空館演講廳
主辦單位:香港太空館 香港觀天會 合辦

日期:十一月十五日(星期日)
時間:14:30-16:00(1.5小時)
講者:曾耀博博士(Dr Stuart Taylor)
   (系外行星天文學家)
主題:行星中的模式(Patterns in the planets)
內容:行星如何排列?從行星到恆星的距離祇是隨機分佈的隨機結果嗎?還是行星分布顯示出其形成過程中遺留下來的某些模式?
目前的行星形成模型認為,行星形成後,行星會繞著目前的方向轉動,以至行星於形成中的任何細節都被抹除。
我們發現,對於包括太陽在內的主要恆星類別的行星,於距離恆星的一定距離範圍內的行星很多,但貼鄰的範圍卻少許多。
這些「峰值」(peaks)和「空隙」(gaps)遵循某些重要的物理特性,例如甚麼距離具有相同的「平衡溫度」(equilibrium temperature),或者恆星是否具有「對流帶」(convective zone)。這些峰值甚至可能與處於「共振」(resonance)周期內的最大峰值的期間所形成的行星相吻合。
如果在適居帶中的行星數量具有這種模式,則這些峰值和空隙可能會影響有多少行星可以讓生命存活。
大自然可能會為從恆星與行星距離的分布,到行星如何形成和演化提供更多線索,這是非常令人振奮的。


日期:十一月十五日(星期日)
時間:16:30-18:00(1.5小時)
講者:許如藝教授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榮休教授,香港觀天會學術顧問)
主題:問宇宙能是何物?直教時空相對!
內容:能量先存,高壓的能量創造宇宙的時間和空間。大爆炸後,能量在時空的冷卻當中凝聚成為物質。
我們從愛因思坦的狹義相對論始於光速恆等,進而解釋時間和空間的相對存在及物質和能量互換的原則。再從廣義相對論闡明物質與空間的互動,物質扭曲空間,空間導向物質的移動。
強大的地心引力令時空扭曲成斷層,造成黑洞,所以能量亦是時空的扭曲和彈動。故此我們需要再問,問宇宙能是何物?直教時空相對!


日期:十一月廿九日(星期日)
時間:14:00-16:30(2.5小時)
講者:雷健泉先生
   (香港航天學會會長,香港觀天會學術顧問)
主題:航天新世代
內容:1957年11月3日,首個人造衛星衝出地球,開展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太空競賽。直至1972年最後一個人踏足月球表面後,登月壯舉和太空競賽亦慢慢的從大家的記憶中淡忘。
隨著2003年,中國擠身成為第三個擁有載人航天科技的國家後,太空似乎比以前更加擠迫,一場新的太空競賽亦慢慢的展開,究竟背後有甚麼玄機和鮮為人知的故事?
今次講座讓我們溫故知新,認識一下當年的太空競賽之餘,也讓我們對現今幾個航天大國在太空這個領域中的新動作有更深了解。
此外,一般人心目中,太空探索都是成年人玩意。
然而,大家可不知道,近年,多個國家積極地培訓年青的航天科技人才來迎接太空新競賽,究竟這些國家,特別是中國做過甚麼來面對新一代的航天挑戰?而香港又在這場航天玩意中扮演著甚麼角色?你和我又能否參與其中?


日期:十一月三十日(星期一)
時間:18:30-21:00(2.5小時)
講者:雷健泉先生
   (香港航天學會會長,香港觀天會學術顧問)
主題:極地航天
內容:南極點和北極點分別是地球的底端和頂端,兩個極點長期冰封,不論要去探險或科研都沒有一般的交通工具可以前往,但偏偏就吸引到有香港人留下過足跡。
究竟怎樣可以克服這個不平凡的旅程?太空科技可否用得上呢?香港特區區旗又是甚麼時候在地球的底端和頂端升起?而地球的第三極,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又有沒有和航天拉上關係呢?

由於疫情仍然嚴重,<講座系列>「天文研究與發展」第五節和第六節,決定更改日期至五月三十日,請各位參看本會網頁或香港太空館通告


日期:2021年5月30日(星期日)
時間:下午2時30分至4時
講者:陳鑄略先生
   (香港觀天會學術顧問)
主題:有關維多利亞港形成的三個模型的比較
內容:現在的中學教科書,提到維多利亞港時,說它是一個岩基(Batholith) 塌陷而形成的。1990年陳鑄略與中國學者合作提出了很多地貌地質證據,指出維港是由一顆隕石撞擊而成的隕石坑(Impact Crater)。這個模型的提出,引起了中國及香港的地質學家從新檢視維港及其附近地區的相關資料,並提出維港是一個破火山口(Caldera)的遺跡。
今次講座介紹三個模型的地貌和地質資料,歡迎大家到來討論。


日期:2021年5月30日(星期日)
時間:下午4時30分至6時
講者:嚴丞翊博士
   (香港觀天會學術顧問)
主題:自動生成高精度載人繞月自由返回軌道研究
內容:1969年,美國「阿波羅」計劃首次實現載人登月,其奔月初始軌道採用了地月軸對稱繞月自由返回軌道,於地球赤道附近海域?陸。中國載人登月出於安全和飛行時間的考慮,也應採用繞月自由返回軌道,但鑒於?陸場四子王旗緯度較高,文昌發射場緯度較低的實際情況,需選取三維非對稱的軌道提高返回地球的傾角。
本研究首先基於高精度模型,直接設計這種自由返回軌道,並通過多種微分修正去滿足所有基本約束,返回高緯度?陸場。然後,提出了奔月發射窗口圖,開發了一種使用赤經對準方式的瞬時地面發射窗口解析估算方法,並僅通過一種微分修正就可以將其修正為精確的軌道。本研究所提出的方法用於在任意時間範圍內以相同的約束條件自動準確地生成完整的軌道集,並建立了精確發射窗口時刻表及軌道特徵參數數據庫。

主辦單位:香港太空館(按此進入香港太空館網頁) 香港觀天會 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