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銀河系中心黑洞的首張照片
VLTI拍攝位於銀河系中央的恆星影像

這些圖像是在二零二一年三月下旬、五月下旬、六月下旬、七月下旬期間以ESO的甚大望遠鏡干涉儀(VLTI)上的GRAVITY儀器拍攝,顯示這些恆星都以非常接近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人馬座A*(影像中央)的軌道運行。
其中一顆名為S29的恆星於最接近黑洞時,僅僅在130億公里處通過,這距離祇是太陽和地球之間距離的90倍。在VLTI的觀測中,首次發現了另一顆名為S300的恆星。
Credit: ESO/GRAVITY collaboration

觀看圍繞著銀河系中心黑洞旋轉的恆星

為了更能理解銀河系的超大質量黑洞人馬座A*,科學家們在歐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遠鏡干涉儀的幫助下放大到我們銀河系的中心,以觀測恆星如何圍繞著人馬座A*移動。這段視頻總結了他們的發現。
Credit: ESO
(觀看視頻)

首張我們銀河系中心的黑洞影像

這是位於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人馬座A* 的第一張照片,為這個黑洞存在提供了第一個直接視覺證據。它是由地球上現有的八個射電天文台組合而成的事界望遠鏡所捕獲,它們形成一個「地球大小」的「虛擬望遠鏡」。這台望遠鏡以「事件視界」命名,事界就是黑洞的邊界,光線一掉進事界,也無法逃脫。
雖然事界不會發光,我們當然也看不到事界,但圍繞著黑洞運行的發光氣體卻揭示了一個明顯的特徵:一個稱為「陰影」(shadow)的黑暗中心區域,外面四周環繞著一個光亮的環狀結構。新圖像捕捉到被這個四百萬倍太陽質量的黑洞的強大引力所彎曲的光線。這張黑洞圖像是EHT協作組織把二零一七年觀測中提取的不同圖像的平均值而成。
Credit: EHT Collaboration

位於人馬座的人馬A*

這張星圖以紅色圓圈標示人馬座A* 的位置。星圖中,絕大部恆星都可以在天色良好的條件下以裸眼看到。
Credit: ESO, IAU and Sky & Telescope

ALMA與銀河之夜

這張圖像顯示了幾台ALMA天線和正處於上方的銀河系的中心區域。在這個廣闊的視野影像中,我們可以看到位於右上角的黃道光(zodiacal light)。另外,除了位於左下方的火星,於圖像中心點稍高的位置還看到土星。這張圖像是在ESO超高清(Ultra HD,UHD)進行任務期間所拍攝。
Credit: ESO/B. Tafreshi (twanight.org)

月球地面上的甜甜圈

我們銀河系中心的超級黑洞人馬座A* ,它在天空中的陰影大小約為52微弧秒。從地球上看,大約是放在月球地面上一個甜甜圈的大小而已。
Credit: ESO/M. Kornmesser/L. Calçada

如何替黑洞成像

如何拍攝銀河系中心黑洞的圖像?這段視頻解釋了事界望遠鏡的工作原理,以及天文學家如何設法製造出一個地球大小的大型望遠鏡,其大小足以「看得到」黑洞的邊緣。
Credit: ESO
(觀看視頻)

如何把M87* 和人馬座A* 的影像集群和平均

EHT觀測了兩個超大質量黑洞,它們的質量差異很大。M87* 比我們銀河系中心的黑洞人馬座A* 大一千多倍,意味著圍繞著人馬座A* 運行的氣體的速度(以分鐘為單位)比圍繞著M87* (從幾天到幾週為時間尺度)的快許多。
以多洛米蒂山脈(Dolomites)的三山峰(Three Peaks of Lavaredo,Italian: Tre Cime di Lavaredo)為類比,假設同時都保持地球上的觀測時間不變,觀測三山峰對於人馬座A* 來說相當於一整天,變化很大,但對於M87* 來說卻相當於幾分鐘,變化十分微小。
動畫首先精確地以不同的時間尺度來觀測三山峰,解釋用於為人馬座A*(左)和M87*(右)成像時的集群和平均過程。視頻顯示為甚麼在對不斷變化的主題進行長時間觀測時,我們可以恢復同一山脈的多個可能圖像。生成的各種圖像是根據其主要特徵分為四個不同的類別(稱為集群)。
每個集群都附有一個垂直條,表示從整個圖像集中恢復該集群的圖像的頻率。然後為每個群集中的圖像進行平均,顯示在底部。 最後,在頂部以各群集的平均值算出的加權平均值(weighted average)來構建出最終的平均圖像,具有較高垂直條的群集在最終平均圖像中具有較大的比重。
視頻的第二部分展示透過這過程應用於從事界望遠鏡對兩個黑洞的觀測中恢復的人馬座A* M87* 的實際圖像。顯然,可以產生較多的人馬座A* 圖像,並且統計數據比M87* 更為多樣化,而M87* 的平均值則非常相似。
最後,大家注意,人馬座A* 的不同圖像代表了觀測數據同樣良好,並不像延時影片(time-lapse movie)中不同的瞬間。
Credit: C. M. Fromm (University Würzburg, Germany), L. Rezzolla (University Frankfurt, Germany), EHT Collaboration
(觀看視頻)

月光光與銀河之夜

ESO攝影大使斯蒂芬.吉薩德(Stéphane Guisard)於智利安第斯山脈(Chilean Andes)的ALMA現場拍攝了這張令人驚嘆的全景圖。五千米高,加上極度乾燥的查南托高原(Chajnantor plateau)為這組最先進的射電望遠鏡提供了理想的場地,讓它可以以毫米和亞毫米波長的光來研究宇宙。 ALMA建成後,共有54台直徑為12米的天線碟子。影像中心,大多被這些巨大的天線佔據。 在天線陣列上方,呈現為弧形的銀河橫跨天際,成為金碧輝煌的背景。 拍攝全景圖時,月球正接近的銀河系中心,它的光線把天線沐浴在一種詭異的夜間輝光之中。 大、小麥哲倫雲(Large and Small Magellanic Clouds)星系是銀河系中最巨大的矮衛星星系(dwarf satellite galaxies)。它們在左側天空中顯示為兩個發光的班點。 在小麥哲倫星雲附近,一條特別光亮的流星劃過,閃閃發光。 在右側,可以看到ALMA的一些較小型的7米天線,其中12台天線將會用於形成「阿塔卡馬組合陣列」(Atacama Compact Array,ACA)。 往右方更遠的是陣列操作場地技術大樓(Array Operations Site Technical Building)的燈光。 最右方的,在這座技術大樓後面隱約可見的是黑暗的,多個山峰的查南托山(Cerro Chajnantor)。 ALMA是歐洲、北美和東亞與智利共和國合作的一個國際天文學設施。ALMA的建設和運營由ESO代表歐洲,(美國)國家射電天文台(National Radio Astronomy Observatory,NRAO)代表北美洲,日本國家天文台(National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of Japan,NAOJ)代表東亞。這個「聯合ALMA天文台」(Joint ALMA Observatory,JAO)為ALMA的建造、調試和運作提供統一的領導和管理。
Credit: ESO/S. Guisard (www.eso.org/~sguisard)


黑洞剖析圖

這是畫家筆下的超級黑洞。圖中描繪了一個被吸積盤(accretion disc)包圍著的高速旋轉的超大質量黑洞。在這個薄薄的吸積盤上,不斷旋轉的物質由一顆類太陽恆星(Sun-like star)的殘餘物組成,它被黑洞的潮汐力(tidal forces)撕裂。
這張剖析圖還把黑洞不同部分標記,讓我們可以瞭解這個迷人天體的結構。
Credit: ESO